3月25日,全国供销合作社全力保障2025年春耕农资供应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河北、辽宁、浙江、山东、四川省供销合作社和中国农资、广东天禾、湖南新三湘3家企业作交流发言,现摘要刊发。
河北省供销合作社
全力做好农资供应工作
服务保障春耕农业生产
河北省供销合作社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总社关于服务保障春耕农资供应工作要求,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指导系统企业全力做好农资采购、储备、调运和配送工作,切实保障春耕农资供应不脱销、不断档,为实现全年农业稳产增产开好头、起好步。
一、压实责任“抓”春耕
成立保供专班。省社组建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业务处室、各市社和省农资集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春耕农资保供专班,摸排梳理系统农资企业采购销售进度,协调解决春耕期间农资市场统计、采购调运、销售配送、资金保障等工作。强化工作指导。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春耕农资供应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供销合作社和农资企业启动春耕保供农资周报制度,密切跟踪价格趋势和市场变化,加大农资调运储备力度。专题会议部署。2月25日,省社召开系统农资保供及春耕备肥工作会议,要求各级供销合作社和省农资集团坚决扛起农资保供政治责任,抢抓货源,确保春耕农资供应数量足、价格稳、服务优。
二、加强供应“保”春耕
加大采购力度。省社以省农资集团为龙头,发挥全省农资购销联盟作用,持续深化与云天化等化肥重点生产企业合作。截至目前,全系统累计调入各类化肥165.55万吨。强化农资调运。对全省100个产粮大县农资供需进行监测,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农资品种和数量,同时加强与交通、铁路等部门对接,抓好跨区域调剂调运,及时配送到基层网点。提升储备能力。坚持“春肥冬储、错时备耕”原则,提前谋划化肥冬储工作。承担的国家化肥储备任务、省级化肥储备任务和省级农药储备任务已全部到位,发挥了“蓄水池”“稳定器”作用。
三、建强网络“促”春耕
优化配送网络。发挥系统61家县域农资配送中心、2181家基层供销合作社和1.8万个农资经营网点作用,畅通末端网络,提升终端配送能力,系统已销售各类化肥85.54万吨。创新服务方式。发挥自媒体平台宣传导流作用,推行“统购分销、联购联销”“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等服务模式,提升“点对点”保供能力。建强经营体系。抢抓“两重”政策机遇,在全省布局建设一批战略性农资储备库。石家庄高邑国家战略库正式运营,张家口怀安库项目已开工建设,衡水、保定库项目正在推进之中。
四、强化保障“护”春耕
深入实施“绿色农资”升级行动。不断加大水溶肥、有机肥、生物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供应,加快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引导更多农户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加强农资质价管理。指导系统农资企业把好农资进货、销售、资质“三关”,积极配合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经供销系统渠道流入市场。
辽宁省供销合作社
牢记使命担当 立足四个强化
全力保障春耕农资供应
辽宁省供销合作社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70周年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国总社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切实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全力做好春耕生产农资供应工作。目前,全省系统已采购化肥187万吨、农药8760吨,其中80%化肥已下摆至基层网点。
一、强化统筹指导,扛牢政治责任
完善工作专班。全省系统成立农资保供工作专班,启动市场日监测、周调度,形成监测专报报送省委、省政府。做好化肥商业储备。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国家化肥商业储备任务现场核查工作,制定《辽宁省省级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贴息资金管理办法》,指导承储企业落实好商业储备。目前省社承储企业已于2月底完成国家、省级化肥商业储备任务。加强农资质量管理。与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联合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和坑农害农行为,加强农资质量监管,更好保护农民利益。
二、强化市场供给,推行采销改革
稳定与上游企业采购渠道。与核心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锁定货源,规避风险;建立供应商绩效考核评估机制,确保能持续满足市场需求;建立多元化供应链,形成“一链断裂,他链补充”机制,有效降低供应风险。整合农资终端销售渠道。以省社直属农资企业为龙头,将原有22个分公司整合为5个销售大区,依托千余家销售网点打造“1+5+N”经营网络格局。开展渠道共享,提高直供直销业务比重,通过“化肥+农药+种子+农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全方位营销管理模式,加快由贸易商向农业综合服务商的转型。全力弥补钾肥市场资源缺口。针对辽宁年初钾肥结构性短缺问题,省社及时向中农、中化、米高等公司申请调剂钾肥资源,已向辽宁调入钾肥1.57万吨,缓解了本省春耕压力。
三、强化联合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发挥社有企业联合优势。整合资源,从产品、品牌、市场等维度,统筹进行农资经营布局,推动掺混肥销量提升35%以上。深度走访市场开发客户,为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专业化服务,抓稳终端市场。推动央地合作走深走实。与中农公司联合合作,采取联合谈判、联合集采等方式,提高议价能力。与中石油辽宁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依托700余个涉农乡镇网点销售农资2300余吨。创新跨层级合作方式。引入多种所有制成分与省化肥公司合资合作,新组建4家合资公司,培育农资直供直销新主体。
四、强化项目支持,深挖发展潜能
抢抓“两重”政策机遇。制定农资网络体系建设规划,依托全国农资流通走廊布局,已规划建设战略性农资(储备)库项目6个。发挥尿素期货交割库作用。用好锦州、铁岭两个尿素期货交割库,发挥期货套期保值功能,实现现货、期货市场有机结合,降低农资采购和政策性储备风险。稳妥推进“绿色农资”升级试点工作。以法库县试点为抓手,探索“社有企业+为农服务中心+基层社+社会合作网点”服务模式,推广农资销售、农业生产托管等功能一站式服务。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
抓紧抓实四项工作
护航春耕农业生产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坚决贯彻全国总社关于做好春耕农资供应工作的要求,聚焦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服务保障全省春耕生产农资需求。
一、抓紧抓实统筹调度
省社党委及时贯彻全国总社要求,专题研究春耕农资保供工作,印发《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春耕农资供应工作的通知》,省、市、县三级农资保供工作专班全面建立,启动农资保供工作周、半月、月报机制。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开展农资保供专题调研。省社农资保供专班开展集中调研活动,召开座谈会分析研判春耕形势,对全省系统做好农资保供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省农资流通协会、省农资保供联盟印发通知倡议,动员全省农资企业全力保障春耕农资量足价稳。
二、抓紧抓实货源组织
向社会发布全省供销合作社92家农资保供重点企业名单,其中14家入选全国供销合作社农资保供重点企业名单,督促保供企业加快货源采购、下摆到位。浙农集团龙游、广德工厂加紧化肥生产,目前日产量已达1300吨,峰值可达1900吨/天,同比去年提升35%,石原金牛工厂今年已生产各类农药260吨,新光公司已生产农膜超1500吨,年产能70万吨的新型绿色高端肥料研发生产和储备中心也已开工建设。积极响应全国农资保供平台关于维护钾肥市场稳定的倡议书,加大钾肥货源组织和供应力度。
三、抓紧抓实储备管理
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等6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粮油产业稳定发展的意见》,明确全省化肥、农药储备任务数量。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县四级化肥储备机制,积极承担全省化肥、农药储备工作。指导各级承储企业以低于市场价格及时投放储备物资,让利于农。对全省系统承储企业进行检查指导,确保实储到位。
四、抓紧抓实服务创新
争取党政支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 加快构建现代化为农服务体系的意见》,确定35个改革重点县,累计建成24家集政府部门服务、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线上线下融合的“三位一体”为农服务中心。深入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建成478家农事服务中心,2024年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突破1900万亩次,连续2年呈两位数增长。建成产业农合联494家,带动小农户约32万户,带动农户增收近20亿元。深入实施“绿色农资”升级行动,试点地区扩大到22个县。在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组织“供富大篷车”送农资、农技下乡。积极筹备2025年度春耕支农服务活动,广泛动员全省系统开展春耕送农资、送技术、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等“五送”下乡活动,计划组织支农服务活动500场以上、农技培训5万人次以上。配合开展2025年全省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从源头防范假冒伪劣农资通过供销系统经营网点流入市场。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
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
全力保障春耕农资供应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坚决履行农资保供稳价政治责任,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紧盯春耕备耕关键时节,早谋划、早部署,确保春耕农资供应量足、价稳、质优。
一、着力提升仓储配送能力,确保量足价稳
加快推进“5+5+N”农资仓配体系建设。认真实施“116工程”,加快推进烟台、临沂省级农资仓配基地建设运营,整合提升2处区域性基地和20处县级仓配中心,基本形成“5+5+N”布局。年内全省系统新增农资仓储能力10万吨、总仓储能力达到90万吨,并完成2024/2025年度化肥商业储备任务。优化货源供应。持续深化与贵州磷化等龙头企业合作,积极拓展省内施可丰、兖矿及胶东海洋化工等资源,上游渠道增至419家。发挥农资集采联盟作用,年内集中采购化肥超过15万吨。强化金融保障。加强与银行、农担机构合作,帮助各级农资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新增融资规模2.62亿元,供销“农资贷”突破3500万元,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二、全面畅通流通服务网络,确保供应及时
强化组织体系建设,畅通运营渠道。支持省社农服集团做大做强,积极拓展与市县社联合合作,先后成立鲁东、鲁西、鲁南、临沂等11个子公司,拥有终端网点2000余个、仓储设施50余万平方米,带动50余家系统农资企业开展服务,构建起“省域龙头+区域平台+县域网络”的组织运营机制,打造全省系统农资流通“一张网”。加强业务指导服务,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农资保供调度机制,定期组织召开市场行情分析会,认真分析研判春季农业生产形势,动态掌握重要农资品种基层库存、备货进展,加快货源采购、储备、调拨和下摆进度,全力保障春耕需求。构建“1小时农资配送圈”,畅通供应渠道。充分发挥县域农资配送中心和基层网点作用,坚持“早谋划、早储备、早调运”,在农资供应关键节点联合储备,构建“县乡村三级网络+1小时配送圈”模式,春耕期间农资直达地头、无缝衔接。
三、做实“绿色农资”升级行动,确保质量可靠
产品服务标准化品牌化。依托省社农服集团建立统一服务标准体系,积极推广农资直供、农资“套餐”,拓展统防统治、大田托管、果园托管经验,加强田间指导、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去年推动有机肥替代50万亩,打响“鲁供农服”品牌。助力化肥减量增效。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合作,积极推广良技良法,今年计划实施精准施肥90万亩,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农资质量价格监管。联合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农资打假,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通过供销合作社渠道流入市场,进一步擦亮“供销农资、放心农资、绿色农资”的金字招牌。
四川省供销合作社
全力保障春耕农资供应
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四川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资保供稳价工作决策部署,按照全国总社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强统筹谋划,强化责任担当,全力以赴做好春耕农资储备供应,充分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
一、聚焦“保供稳价”主责,筑牢春耕生产“压舱石”
健全机制抓统筹。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农资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春耕备耕农资采购、调运、供应等工作。组建省、市、县社工作专班,公布91家农资保供重点企业,构建起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农资保供工作机制。联合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加强全过程监管,守牢农资质量安全底线。强化监测抓预警。全省设立30个监测点,动态跟踪农资价格和购销存情况,提前预警缺口品种,督促社有企业“点对点”调运,确保量足、质优、价稳。加强储备稳基础。全省系统积极承担国家化肥储备、省级储备,“蓄水池”“稳定器”作用充分发挥。产销对接保货源。以省供销农资集团为龙头,与50余家大型生产厂家加强产销对接,确保货源充足、不误农时。自去年11月冬储以来,全省系统调入农用化肥173万吨,现有农用化肥库存135万吨、农药0.83万吨,能够保障当前本省农业生产所需。
二、构建现代网络体系,畅通农资保供“最后一公里”
加强储备设施建设。将6个国家战略性农资(储备)库和天府粮仓科创园项目纳入2025年全省重点项目,建立月调度机制,2个国家战略库项目已开工,其余项目将于年内全面开工。完善流通服务网络。培育做大农资保供骨干企业,加力推进标准化县域农资配送中心、规范化基层网点建设,农资网络覆盖全省80%的乡镇和75%的行政村,构建起平原地区1小时、丘陵地区2小时、高原山区3小时的服务圈。创新农资运营模式。省供销农资集团建立直采分销平台,绵阳市、泸县等地供销合作社成立区域农资集采集配中心,通过下沉渠道、连锁经营等方式,降低农资采购成本和流通费用,积极让利于民。常年全省系统累计购进调运化肥400万吨以上,市场占有率达到70%。
三、推进“绿色农资”升级行动,激活农业增产“新引擎”
加快“绿色农资”提质扩面。指导泸县深入实施全国总社“绿色农资”升级行动试点,并在23个县开展“绿色农资”升级行动省级试点工作,开发90余款绿色新品特肥,促进化肥农药控量增效。开展良种推广、育秧育苗服务。指导全省系统39家企业、497家基层社开展良种经营,在8个市(州)建成良种基地1.6万亩。春耕期间,预计完成育秧育苗10万亩,销售种子200万公斤。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集中优势资源做大省级龙头企业省天府粮仓集团,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专业团队(公司)34个,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管、运、服、销”一体化运营,推广全链条服务、全年无休、全员增收“三全”服务模式;联合四川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服务,9个市(州)社发展“蜀农一卡通”权益商户20家,兑现农资优惠补贴30万元,惠及农民群众4300余人次。春耕期间,力争完成农业生产托管550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900万亩次。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
切实保障农资供应
全力护航春耕生产
中农公司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70周年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系统把握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四个作为”本质要求,在全国总社坚强领导下,按照中国供销集团工作部署,坚决扛稳农资保供政治责任。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统筹部署
中农公司把春耕备肥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今年的“一号工程”来抓,成立春耕农资保供领导小组,强化使命担当,层层压实责任,统筹协调和落实好农资保供工作。2月17日,召开春耕农资保供稳价专题动员会,传达学习全国总社、国家发展改革委通知精神,安排部署春耕备耕重点任务。春耕期间,中农公司将充分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加强统筹部署,全力以赴做好农资保供工作。
二、提升采销规模,强化供应能力
凝聚行业合力。积极与行业骨干企业携手,在货源采购、物流发运、基层分销、农化服务等方面开展协同合作。按照“全国农资保供平台”倡议及任务要求,与434家农资企业签订春耕保供合作协议,企业数量同比增加11%;51家下属企业入选“2025年全国供销合作社农资保供重点企业”名单。加大采购备货。今年以来,中农公司采购化肥705万吨,同比增加181万吨,增幅34%;采购农药10.8万吨,同比增加3.3万吨,增幅43.6%。预计春耕期间,供应化肥1250万吨,农药13万吨。保障钾肥供应。今年以来,中农公司已进口钾肥113.8万吨。针对钾肥市场价格波动,积极投放钾肥,促进价格趋于平稳,其中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投放国储钾肥。落实储备任务。高质量完成化肥储备任务,目前,氮磷及复合肥建储基本完成,正根据市场需求安排投放。承担国家救灾农药储备任务及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任务,已完成建储,随时可按要求投放。
三、优化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根基
加大网点备货。发挥145家为农服务中心和2.5万家基层服务网点作用,加大产品储备,及时满足生产需求。开展农业生产托管。今年以来,中农公司已服务耕地1400万亩次,同比增加30%。完成农业社会化服务全程托管试点项目预申报,预计将在安徽、江西、江苏、湖南等8省40个区县落地实施。力争全年完成农业生产托管120万亩。做好系统联合。将与安徽阜南、廊坊广阳、江苏泗洪、江苏淮安、山东聊城等5个地方供销合作社协同建设为农服务中心,以点带面提升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丰富线上线下农技指导。1300多名农技人员已全部到位,将通过试验示范、观摩培训等形式,因地因苗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精准化、多样化的农技服务。拓宽线上服务渠道,利用抖音、快手等线上直播,指导农户科学开展田间管理。今年以来,中农公司已开展各类培训1300场次,服务农户26万户。
四、严把供货质量,强化品牌建设
切实加强农资质量和价格管理。带头维护好市场秩序,开展自查自纠,坚决防范伪劣产品经由中农渠道进入市场。继续开展春耕打假专项活动,与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密切配合,形成打假合力,维护好“中国农资”产品信誉和农民群众切身利益。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今年以来,央视已8次报道中农公司备耕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报道10余次,讲好为农服务故事,彰显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服务能力、实力和效力,让“供销农资、放心农资、绿色农资”的良好品牌形象更加深入农民心中。
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
聚焦农资农技主责主业
全力抓好春耕备耕工作
广东天禾农资公司认真落实全国总社、省委省政府和省社关于保障粮食安全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的部署要求,聚焦农资供应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责主业,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全力服务春耕农业生产有序开展。
一、强谋划,抓落实,增强抓好春耕生产工作使命感责任感
省领导多次对供销合作社做好农业生产服务工作作出指示,并在全省春耕现场会上要求供销合作社系统在“稳定生产、农资保供、社会化服务和带动收购等环节发挥更大作用”,更好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省社组织全省供销系统开展农资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净化农资经营市场;协调省发改委调整优化化肥淡储政策,支持供销合作社更好保障农业用肥的稳定供应。天禾农资公司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及省社各项部署,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强化春耕农资保供工作专班机制,下属28家子公司入选全国供销合作社农资保供重点企业名单,联合市县供销合作社组织40多家农资配送公司和50家农服公司在全省开展“春风行动”惠农服务活动,确保春耕备耕工作起好步开好局。
二、强主责,保供应,全力保障春耕农资供应质优量足
作为省社民生保供企业,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保障春耕用肥用药需求。实行农资周调度机制,加快推进绿色农资数字化平台建设,建立全流程溯源系统,及时做好农资采购调运工作,去年四季度至今累计调入各类肥料近190万吨,其中广东市场超50万吨,保障农资质优量足。着力做好钾肥供应,一方面加强与以色列钾肥、亚钾国际等核心供应商的对接,多方争取货源,另一方面持续投放现有钾肥库存,春节后累计向市场供应钾肥超16万吨,同比增长近90%。全面完成农资储备任务,承接国家、省、市三级化肥淡储,并按要求第一时间投放储备资源,助力保供稳价。积极推进“116工程”项目建设,4个农资仓库纳入国家战略性农资(储备)库,进一步强化了做好农资保供的仓储物流支撑。
三、强服务,促转型,以全产业链服务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为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生产端,公司协同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全链融合、全程服务转型提升。深化联农合作,与省社天润粮油集团、农产品公司、各市县供销合作社共同探索“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打通产销对接渠道,让农户更多分享粮食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计划今年春耕期间收购粮食17万吨、全年30万吨,以保价收购方式保护农户生产积极性。深入参与“社村”合作试点,实施特色农产品万亩种植、万吨收购行动,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今年已向133个村集体预分红1000万元。积极推动绿色增产,去年冬天利用“冬闲田”积极承接省级紫云英绿肥种植项目,可减少早稻20%-30%的用肥量;依托大田种业公司和智能化育秧中心,做强优质水稻种子“育繁推”,助力水稻生产合理密植提升单产。深入实施粮食全程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计划,积极承接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托管、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复耕、双季稻轮作等公共型社会化服务项目,计划春耕期间在全省开展社会化服务300万亩以上,推动社会化服务提质扩面,助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湖南新三湘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改革创新增实力
科技赋能助春耕
湖南新三湘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全国总社关于服务保障春耕农资供应工作要求,牢记为农服务宗旨,强化改革创新,完善网络体系,开展金融合作,优化科技服务,全力保障春耕生产。
一、强化改革创新,激发新活力
为解决企业机制僵化、资源分散等问题,在省社党组、理事会的支持下,公司以股权改革为突破口,打破层级限制,引入岳阳、益阳、湘潭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作为股东,形成多元化股权结构。同时,加强与市域农资公司合作,强化跨部门协作能力,显著增强了企业活力。公司在全国总社成立70周年纪念会上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先进集体”,获得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2024年度AAA级信用企业认证以及“农资流通企业竞争力”AAA级评价,所属岳阳市城陵矶洞庭物流储运仓库成为郑州商品交易所指定尿素交割厂库。
二、完善网络体系,增强硬实力
完善经销网络。公司在省内设立了46家子公司,共有186个直营店、2590个加盟店、860个代销店,遍布全省14个地州市,服务1505个乡镇、20661个行政村,农资经营量、终端网点数、网络覆盖面等指标均稳居全省首位。巩固淡储体系。在全国总社和省社指导支持下,2024/2025年度公司积极承担国家、省级、市级化肥储备任务。当前,各子公司仓储库存均处于高位,尿素、复合肥等核心农资储备充足,有力保障了春耕用肥需求。补齐调运短板。推行“淡储旺供+分区域轮换”模式,联合种植大户、合作社建立“末端储备点”,实现12小时响应、24小时送达;组建专业农资物流配送车队,并成功申请农资配送绿色通道资质,今年春耕车队配送里程预计突破20万公里。
三、深化金融合作,提升软实力
为应对购销价格倒挂带来的经营风险,公司依托岳阳城陵矶尿素期货交割厂库优势,采用“套期保值+期现结合”方式建仓采货。在2024年尿素价格波动期间,公司通过该模式实现单笔2万吨业务盈利166万元,有效对冲现货市场风险。此外,在省社与省工商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框架下,公司持续深化“社银合作”,强化金融赋能,打造“新三湘产融云平台”,推出“农资e贷”线上融资产品,经销商和种植户可快速获得资金支持,解决传统赊销难题,累计为农户提供专项贷款超5000万元。
四、加快科技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
深化智慧农资平台建设。以“湖南供销农资统一运营指挥中心”为春耕农资保供的智慧中枢,实时联结全省各子公司、各农资门店的仓储动态,构建“入库—出库—运输—销售”全流程可视化监管网络,推出“农资一键购”“农技指导”等功能,通过流通数字化、服务在线化、管理智能化,实现跨区域供需智能匹配,提高服务效能。持续开展“绿色农资”升级行动。推广绿色有机肥,2025年计划新增3条有机肥生产线。强化农技服务能力,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用肥用药,计划春耕期间开展技术培训200场次,覆盖农户10万人次以上。